国家乡村振兴局组织中央媒体来豫开展“弘扬红旗渠精神,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为主题的走基层集中采访活动。采访组由国家乡村振兴局政策法规司宣传处带队,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日报社、光明日报社等17家中央媒体记者参加。采访内容主要是弘扬红旗渠精神,做好产业就业帮扶、易地搬迁后扶、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内容。

安阳县:特色旅游富乡村

       近年来,西裴村创新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确定了挖掘仰韶文化、打造特色旅游乡镇的发展思路,同时,鼓励村民创业、参股,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和研学实践,修缮文化广场,并对人居环境进行提升改造。   

河南林州:“画家村”描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高家台村位于太行山深处,是河南安阳林州市石板岩镇的一个传统村落。高家台村因其自然风光和民居独具特色,深受绘画爱好者的青睐,素有“画家村”的美誉。   

兰考:“乐器村”奏响乡村振兴新“声”

        近年来,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堌阳镇徐场村积极利用泡桐种植资源,大力发展民族乐器产业,成为远近闻名的“乐器村”。徐场村105户村民里,90余户从事民族乐器加工制作,产品包括古筝、琵琶、古琴等。   

安阳市西裴村:绘就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西裴村是河南省安阳县白璧镇的一个村庄,曾是省级贫困村,于2015年实现整村脱贫。西裴村创新集体经济发展模式,鼓励村民创业、参股,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和研学实践,打造“西裴小镇”特色乡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   

网红村的致富“数字密码”——科技赋能乡村振兴河南见闻

        “除了煎饼摊,西裴村还设立研学工坊部、田园餐厅部、儿童游乐部等多个部门。每个部门独立核算,村民分别入股,根据入股股东会约定的比例,收入即时到账。   

安阳:奏响乡村振兴“春之曲”

       安阳县位于安阳市区东侧,总面积528平方公里,辖7镇2乡305个建制村,总人口53.3万(其中农业人口44.2万),经过全力攻坚,2022年底全县35个贫困村,5587户15845名贫困人口实现了全部脱贫。   

红旗渠:脱贫村民用西红柿堆起别墅楼

       目前梨园村已成立种植专业合作社14家,70%的村民参与其中。截至2022年底,全村西红柿种植面积达3000余亩,带动周边5个村形成5000亩的优质蔬菜生产基地,年产西红柿5000万斤,产值近1.5亿元。   

毕业季临近!这个选项,考虑过吗?

        随着中国乡村振兴不断推进,大量扶持政策、资金向乡村倾斜,乡村产业展现出强劲活力,同时对高质量人才需求的缺口日益扩大,大学生成为乡村产业争抢的“香饽饽”。回到农村老家去干一番事业逐渐成为高校毕业生择业的重要选项。   

从省级贫困村到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她是如何做到的?

       近年来,梨园村坚持党建引领,建立完善“党支部+联合社+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西红柿产业。梨园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西红柿种植专业村和区域性西红柿种苗繁育基地、西红柿种植技术推广中心。

3200束插花换回480元,不用坐班不用加班,你心动了吗?

       3月21日记者一行来到此地,碰上当地村民赵学莲拿在家做成的3200束花来基地换回480元。笑得合不拢嘴的赵学莲告诉记者,她平时可以根据自身实际,自由选择加工插花的类型和工序,灵活确定工作时间和工作地点。   

买一袋煎饼10元,村民集体分红8毛,实时到账!

       河南省安阳市安阳县白璧镇西裴村于2015年实现整村脱贫,并逐步发展成为安阳县。第一批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20年的10万元,到2021年的48万元再到2022年的100万元。

安阳县白璧镇:乡村研学游带动致富增收

        河南省安阳市安阳县白璧镇西裴村根据设立的“仰韶文化特色乡村”发展目标,建设成采摘园、美食广场、文创馆、研学工坊等文旅设施。定制精品研学游产品,使在村里上学的孩子们亲身体验研学游。   

村民致富有新招

       3月21日,记者一行来到西裴村,看到该村有一个数字化乡村运营平台,所有收入通过二维码扫码进入西裴旅游公司账户。在当地煎饼摊,记者买一袋煎饼10元。   

“90后”女村支书董莉莎带领村民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是小姑娘,也是大家的一家之主”

       成摞的金黄小麦通过机器,摇身一变磨成面粉,再经工人巧手变成新鲜出炉的馒头、花糕、面条,这样的景象每天都在河南省安阳市安阳县将台村的小麦加工厂上演。   

传承红色基因 勇做乡村振兴的排头兵——记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副县长刘九玲

        60多年前,焦裕禄书记带领兰考人民投身于治理“三害”的伟大实践,铸就了永不磨灭的焦裕禄精神。“兰考人民多奇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柿”业成链 ——探访梨园村“番茄小镇”的成长之路

        一个个蔬菜大棚扎根在这片土地上,井然有序;大棚内,或火红、或碧绿的西红柿垂在枝头,村民在其中俯身忙碌着;大棚外面的平坦道路上,抱着满筐西红柿的村民、载满西红柿的汽车穿梭不停……   

安阳西裴村乡村研学基地让学生感受农耕文化

       春日的西裴村,村中有林、林中有河、河中有景、景中有人,一批批前来游学的儿童在老师的带领下列队在山间小路行走,在猪猪乐园感受和动物亲近的别样体验,在劳动工坊里学习做手工……

安阳县:感受农耕文化 打造乡村研学

        西裴村针对村庄建设中农民参与度不够、村庄运营项目资金筹集问题,运营团队结合村庄实际,运用互联网思维开发了数字化乡村运营平台,所有收入通过二维码扫码进入西裴旅游公司账户。公司采用“1+N”模式,设立研学工坊部、儿童游乐部等部门。   

凝心聚力固成果 奋进探索谋振兴——河南五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综述

       三合村,这个在转型发展中留下铿锵足印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村,正成为中原大地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缩影。   

一个原省级贫困村的“振兴”,无处不在的“红旗渠”

       山脚下的庙荒村曾是省级贫困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郁林英记得,她上任后刚去走访时,看到有的村民做饭只放盐,都从没吃过醋和酱油。 但庙荒村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红旗渠穿村而过。

树品牌强龙头延链条 中原大地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古琴制作造就了一个村的蝶变。徐场村村委会主任徐永顺介绍,近年来,该村依托300多亩的泡桐种植资源,大力发展民族乐器产业,一年卖出7万张琴,产值已达1.8亿元,成为远近闻名的“民族乐器村”,90余户村民约300人吃上了“乐器饭”。   

人才旺生态美 伏牛山山区绘写春天里美丽乡村新画卷

        近日,本网记者在河南省西部伏牛山山区采访中发现,在乡村振兴征程上,豫西多地依托人才为乡村汇智,用活生态为乡村助力,奋力谱写出了新时代中原地区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新时代绚丽篇章。   

安阳高家台村:藏在大山深处的“画家村”

        位于河南安阳林州市石板岩镇的高家台村,因其自然风光绮丽、民居独具特色,深受绘画爱好者的青睐,素有“画家村”的美誉。近年来,高家台村挖掘资源潜力,突出绘画、民俗和民宿等人才队伍建设,瞄准写生、文旅和民宿等产业项目。   

安阳梨园村:“柿”不可挡 走出乡村振兴路

        近年来,河南省安阳县韩陵镇梨园村坚持党建引领,建立完善“党支部+联合社+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西红柿产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探索形成了以优质温室大棚西红柿为主导产业的梨园模式。   

安阳白璧镇:“插花经济”开辟乡村振兴“新路子”

       该插花基地成立于2017年8月,主要从事仿真造型花的加工销售。近年来,安阳县不断加大引导扶持力度,指导白璧镇村两级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方式吸纳更多脱贫户和周边群众,通过发展庭院特色加工产业增收,为后白壁村开辟了一条乡村振兴“新路子”。   

河南省安阳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纪实

        郝心英是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庙荒村村民,在干部帮扶下靠着卖红薯粉条和暖心帮扶政策脱了贫。看到村里的党员开办农家乐挣了钱,她也想借着村里发展民俗旅游的机会发展农家乐。   

“琴瑟”见初心 河南兰考以文铸魂聚力乡村振兴

       干净整洁的村庄,一座座现代化蔬菜大棚,一望无际的泡桐林……今日兰考,早已脱贫致富。焦裕禄当年带领大家栽下的泡桐树,如今亭亭如盖。人们在长期劳动实践中发现,盛产于此的泡桐是乐器音板的首选材料。

乡村振兴看安阳丨西裴小镇的共富路径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基层党组织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发展村集体经济新型模式,需“大胆设想小心求证”,不断激发村民内生发展动力,白璧镇西裴村探索出一条村民共富新路径。   

乡村振兴看安阳丨太行山下画家村:“活化”农耕文化 画“活”美丽经济

        高家台村背靠太行,地少山多,过去老百姓守着大山愁白了头。但这里的大山雄、峻、奇、险,层次感鲜明,自然风光引人入胜。

豫西伏牛山区乡村振兴新观察:奋力拼出农民增收新天地

      近日,中国网记者走进豫西伏牛山区采访发现,在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程中,多地举旗帜聚民心,激发基层党建内生动力,培育人才振兴生力军,奋力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嵩县:搬出穷窝窝 过上甜日子

       走进河南省洛阳市嵩县德亭镇德福苑社区,一幅热闹的场景映入眼帘:老人们坐在路边的长凳上聊天,孩子们在偌大的广场上嬉戏,小区广场一角的大戏台上正在上演豫剧,社区图书馆里几名群众在安静读书……

安阳庙荒村:昔日因“庙”而荒 今朝信“党”而兴

       安阳市林州市庙荒村,巍巍太行山,红旗渠穿村而过。三月的庙荒村,天气渐暖,桃花正含苞待放,处处显现春的生机。滋养这一方百姓的红旗渠水,清澈见底,缓慢流淌。   

河南嵩县饭坡镇:洛沟变“乐沟”

        沿着陆浑湖畔,一路上阳光明媚,漫山遍野的油菜花璀璨耀眼,像灯塔一样的洛沟村码头书屋矗立在河堤边上,河两岸一幢幢错落有致的红房子倒映在流淌的小河内,山坡上一簇簇的连翘花、桃花开得正艳,宛若置身在幽静祥和的世外桃源。   

国家乡村振兴局携手中央媒体集中采访河南省(安阳市)座谈会召开

        河南省安阳市简介:安阳市位于河南省最北部,是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素有“三省通衢”之称。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早期华夏文明的中心之一,甲骨文的故乡。   

巩固脱贫成果 推进乡村振兴——专访嵩县县委书记宗玉红

       国家乡村振兴局携手中央媒体集中采访河南省(安阳市),开展以“弘扬红旗渠精神,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为主题的实地采访活动,探寻河南省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与显著成效。   

三合村“手绘小镇”乡村运营迭代绘就振兴路

       三合村位于外方山腹地,距离县城32公里,北汝河穿村而过,有16个村民组,32个自然村,分布在12平方公里的大山中。全村共有422户1422人,过去行路难、上学难、吃水难、就医难是三合村的真实写照。

央企助力 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定点帮扶石场村发展

       石场行政村位于嵩县九皋镇东北部,与汝阳县、伊川县相连,地处三县交界,辖7个自然村11个村民组,村域面积7.74平方公里,传统产业有皂角刺、红薯、烟叶种植,全村共369户1596人,2016年整村脱贫。   

德福苑社区易地搬迁挪穷窝 搬出幸福新生活

       嵩县德亭镇党委书记夏萌介绍说,德福苑社区位于嵩县德亭镇德亭村,占地70亩,“十三五”期间总投资9000余万元,建成安置房15栋4万平方米,安置群众384户1595人。2018年以来,全国易地搬迁现场会、全省易地搬迁现场会先后在这里召开。   

带刺的中药材(皂角)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产业园总投资760万元,占地20余亩,集皂刺收购、加工、销售于一体,是全国最大的皂刺交易中心。优秀乡贤郭绍波整合本地购销大户和皂角专业合作社10余家成立了洛阳天丁药业科技有限公司入驻经营。   

高家台“画家村”描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2023年3月23日,采访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石板岩镇高家台村。高家台村位于林州市石板岩镇西南部,辖13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150户 435人。高家台村因其自然风光绮丽、民居独具特色,深受绘画爱好者的青睐,素有“画家村”的美誉。   

党建引领梨园发展“党支部+联合社+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模式

        韩陵镇党委副书记张庆芳介绍说,全村14家种植专业合作社,全部由党员牵头成立或以党员为骨干,吸纳全村70%的群众参与到西红柿产业中来,成为远近闻名的西红柿专业村。   

留住乡愁里的传统工艺——石磨面粉

       安阳县高庄镇将台村位于 安阳市东南,距市区3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近年来,村党支部立足靠近市区、地处国家高标准良田优质小麦产区的“两区” 优势,做好“土特产”文章,不贪大求洋,贴合乡村实际。

“西裴小镇”特色乡村的“村集体+企业+运营公司+村民”发展模式

       西裴村是白璧镇最小的一个村庄,也是原来的省级贫困村。全村160户、610人,850亩耕地,村两委成员7名,市委党校派驻村第一书记1名。

发展插花就业基地 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安阳县白璧镇后白璧村插花基地成立 于2017年8月,依托诗特莱工艺品包联有服差任公司,从事份真造型花的加工销售,买取订单式乐购、加工包装、广家回购的方式运行。

发展“牛产业”走上致富路

       今年以来,德亭镇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农业农村“4+2”工作部署,依托“河南省养牛大县培育县”政策优势,积极发展养牛产业,用好“牛十条”、创新“托牛所”、购买“牛保险”、推出“养牛贷”、开展“牛招商”、强化“牛服务”。

龙潭村乡贤返乡创业助力乡村振兴

        国家乡村振兴局携手中央媒体集中采访河南省(洛阳市),开展以“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为主题的实地采访活动,探寻河南省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与显著成效。   

双塔村巩固脱贫成果 推进文化振兴

       已干了30年双塔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宋玉印介绍说,这里有“安阳市乡村振兴双塔学堂“、“中共安阳市委党校双塔教学点”、“中共安阳县委党校双塔教学点”、“中国建设银行河南省分行建行大学河南省分行分校裕农学堂”等。   

庄子村发展乡村旅游产业

    庄子村是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河南省“一村一品”示范村和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去年以来,庄子村将“五星”支部创建与落实市委乡村振兴“151”工作举措深度融合,着力打好“优势”牌,走好“特色”路,成功创建“五星”党支部。   

民族乐器奏响“乡村文明振兴”曲

        堌阳镇镇长蔡普光介绍说,徐场村105户人家中,有90户都从事民族乐器及配件生产家庭作坊,从业人员达1000余人。徐场的文化旅游产业,打造万亩泡桐林、乐器博物馆、音乐廊道、特色商业街等文化旅游项目。   

白云山村孝亲敬老引领乡风文明

        2023年3月24日,采访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三义寨乡白云山村。三义寨乡位于兰考县城西部,总面积90平方公里,南与杞县毗邻,西与祥符区接壤,北临黄河与封丘县隔河相望,有兰考“西大门”之称。

重渡沟发展乡村旅游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推进乡村振兴

        2023年3月28日,采访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重渡沟生态旅游示范区重渡社区。重渡沟社区位于重渡沟示范区北部,共8个居民组,368户1730口人,森林覆盖率达到95%以上。

党建凝心聚力 旅游兴村富民--庙荒村

        庙荒村位于林州市黄华镇西部,红旗渠一干渠穿村而过,辖7个自然村,5 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 660亩,山地3989亩,全村277户、846人,庙荒村2011 年被确立为省级贫困村,2018年退出贫困序列。   

  
                                      责任编辑:王晓颖